第七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首日信息速览
5月18日主题为“感知,走向智能”的第七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今日在长沙召开。主办方表示,本届年会将大力推进北斗系统与新技术的融合发展,推动北斗系统更好的服务智慧中国建设,集智共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大计,促进北斗系统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
年会设置高端论坛、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展览展示等相关活动,国内外卫星导航系统主管部门官员、卫星导航领域专家学者、卫星导航应用企业代表等2000余人参加会议。
本届年会邀请了中国、美国、俄罗斯、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卫星导航系统主管部门官员和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就卫星导航领域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作大会特邀报告,将围绕北斗/GNSS应用,导航与位置服务、卫星导航信号、卫星轨道与钟差、精密定位技术、原子钟与时频技术、卫星导航增强技术、北斗/GNSS测试评估技术、北斗/GNSS用户终端技术、多源融合导航技术、PNT体系与导航技术、政策法规标准及知识产权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交流。年会期间,中方将承办国际星基增强系统互操作工作组(SBAS IWG)第30次会议、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干扰检测与削弱(ICG IDM)研讨会,并与参会各国就卫星导航系统间合作与应用开展会谈和交流。此外,年会还将颁发优秀论文奖、青年优秀论文奖和第七届“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等奖项,并同期举办第七届中国卫星导航技术与应用成果展,全方位展示卫星导航领域最新成果、创新理念和应用前景。
本届年会由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一司、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中国工程院国际合作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湖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和长沙市政府共同支持,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湖南中森通信科技有限公司、长城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长沙海格北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湘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先进卫星导航定位技术2011协同创新中心、湖南广播电视台等7家单位共同承办。
我国正在制订《卫星导航条例》 将确立北斗法律地位
会上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介绍,目前我国正在制订《卫星导航条例》,已列入国家立法计划。该条例将规范我国卫星导航领域相关活动,确立北斗系统作为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法律地位,推动北斗应用及产业发展。
北斗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测速、授时服务,并兼具短报文通信能力。
北斗系统作为国家重大信息基础设施,2012年底正式提供区域服务以来,系统连续稳定运行,性能指标稳中有升,满足10米指标要求,部分地区性能优于承诺指标。自2015年以来,已成功组网发射了5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和1颗区域服务备份卫星,将适时入网提供服务,可进一步提高北斗系统可靠性和服务性能,并为系统服务向全球拓展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北斗系统全球组网建设计划,2018年将率先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基本服务,2020年形成全球服务能力,建成国际一流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此外,为弥补卫星导航系统在室内、水下、深空等领域存在的服务盲区,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国在夯实北斗系统基石的同时,已关注国家综合PNT(定位、导航、授时)体系的构建,并启动了相关技术研究,国家综合PNT体系构建已开始谋篇布局。
我国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卫星导航产业发展,国家先后发布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从国家层面对卫星导航产业长期发展进行了总体部署。冉承其介绍,目前,我国正在制订《卫星导航条例》,已列入《国务院2016年立法工作计划》,将成为我国首部卫星导航领域的行政法规,保护北斗系统提供可靠服务,提高北斗系统法制化管理水平。
从行业应用到大众应用:北斗卫星导航引领智慧生活
冉承其还在会上介绍说,2015年国内卫星导航总产值达1900亿元,其中北斗系统贡献率约30%。与此同时,国产北斗芯片、模块、天线等关键技术已取得全面突破,掌握卫星导航芯片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
作为中国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检测、气象预报、大地测量、救灾减灾等领域,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逐步进入国际民航(ICAO)、国际海事(IMO)等国际组织,并已被国际海事组织接纳认可为全球第三个卫星导航系统。
本届年会主题为“感知,走向智能”,意在告诉大众卫星导航无时无刻不引导着人类的感知,使人们更精确、更智慧地利用时空信息。
随着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融合发展,“北斗+”成为热词,随之而来的北斗卫星手表、智能导航终端等产业新生态,不仅可以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还使应用从传统走向智能。
“随着芯片小型化、低功耗、低成本、射频基带一体化等技术的发展,‘北斗’正在走进千家万户,给人们带来触手可及的应用服务。”冉承其说。
随着无人机配送、无人驾驶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家预测,“时间和位置服务”将掀起继互联网后的又一次技术革命。与会专家认为,下一步“北斗”导航还应该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在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发挥更重要作用。
千寻发布会宣布国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正式投入运行
下午,千寻位置网召开名为“遇见千寻,精动未来"的首次战略发布会宣布国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开始向全社会提供服务。
据悉,国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是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作为总体研制单位,联合交通运输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中国气象局、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有关部门建设的,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效实现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位置服务的重要项目。
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和阿里巴巴集团共同出资设立,公司核心业务建立在“互联网+位置(北斗)”的基础上,即通过北斗地基一张网的整合与建设,构建位置服务云平台,以满足国家、行业、大众市场对精准位置服务的需求。
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负责北斗地基增强系统高精度全国“一张网”建设,负责数据播发系统研制建设,并负责利用互联网运营模式整合产业上下游,推进高精度应用,这对提升北斗系统服务质量,满足政府、行业和大众对北斗高精度应用需求,对创造差异化服务优势,加速推进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与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