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绘“北斗”——走访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山头点号见闻

来源:新华社西昌   2016-04-06 19:43   

       “光学跟踪正常”……

  “火箭速度正常”……

  “雷达跟踪正常”……

  

3月30日4时11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第二十二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为系统服务从区域向全球拓展奠定坚实基础。


  

发出这些调度口令的地方,分别是名为牛头山、天王山和袁家山的山头。它们散落在曲折蜿蜒的深山峡谷里,与发射塔遥相守望,因为与航天结缘,肩负着神圣的使命。

  

牛头山——山头自有雄魂焰

  

海拔近1800米的牛头山,是中心地势最高、位置最偏远的点号,也是每次火箭发射万里测控的“第一棒”。

  

中心某测量室的数十名科技工作者常年驻守在这35亩大的山头上,他们自称为“牛头山人”。

  

时下,是牛头山最美的季节。郁郁葱葱中散落的野花,显得格外娇美。山上最老的“牛头山人”、工程师肖慈忠说:“当初的牛头山还是荒山野岭,一茬茬‘牛头山人’在这里植树种草铺路,一点点‘补山’。”

  

不管是闷热潮湿的夏日,还是山风凛冽的冬夜,岗位就是“牛头山人”们最执著的战位。

  

“忠权,儿子烧得厉害。你快回来吧!”2015年底,正在备战中心收官之战的遥控分系统指挥员马忠权接到妻子的电话。

  

马忠权30多岁才有儿子,生病当然着急。但大战在即,自己又是分系统指挥员,怎么办?

  

沉默良久,马忠权眼含热泪拨通妻子的电话:“对不起!我知道你和儿子现在很需要我,但我现在不能回,任务上更需要我!”

  

“参数正确、状态正常!”虽然挂念着儿子,但马忠权仍然一次次检查系统数据。直到火箭顺利升空、圆满完成任务后,他才匆匆赶回西昌,见到了熬红眼的妻子,还有躺在病床上熟睡的儿子。

  

前不久,马忠权年近七旬的父亲生病。妻子负责专职照顾父亲,儿子则由马忠权带上牛头山,周末再带下山照顾父亲。

  

“两边都放不下,那就全都扛起来!”马忠权说。

 

 

天王山——小背篓上的大事业

  

西昌城外有一个状如田螺的孤山,因旧时山上有座天王庙而被称为天王山。

  

几百平方米的山顶“坝子”上,两个点号左右呼应,一个是气象站,一个是测量点,一共5个人。

  

天王山45度的崎岖坡路上,气象站技术骨干李彬彬和同事张宇晖正在休息。他们背后的背篓里,装满了蔬菜和油米。这些年轻人,除了各自的工作,还承担着基本生活自给。

  

“良好的天气对火箭发射至关重要。我们的工作就是负责收集真实可靠的风力、雨量等日常气象数据。”李彬彬说。

  

简单的放气球也随着高密度任务频繁“跃动”。这个季节,西昌地区上空风大,气球经常会被吹出跟踪范围,需要进行连续放气球监测。

  

“高密度发射任务保障虽然辛苦,点号生活虽然枯燥,但看到自己和兄弟们能为发射圆满成功出分力,心里很自豪,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深夜,与同事在学习室充电学习的李彬彬说。

  

夜幕降临,山下闪烁起绚丽的霓虹灯,山上依然单调、安宁……



袁家山——一座哨塔一个家

  

在西昌郊区的袁家山上,矗立着一座高耸入云的哨塔。

  

这是中心一个有名的山头“点号”——“夫妻哨”,学名标校塔,为某测量站各设备跟踪测量火箭初始段数据标校而建。

  

李孟良夫妇和张兴安夫妇,是这“夫妻哨”的前两任主人。虽然塔上条件简陋,但他们以塔为家,高塔充溢着小家的幸福与温暖。

  

2015年9月,刚结婚不久的孟宴伟,从张兴安手中接过钥匙,带着新婚妻子搬进了标校塔。

  

这座塔一共13层354级台阶,孟宴伟和妻子每天都要爬上塔检查设备情况,打扫塔里的卫生。有任务时,他下山到设备上工作,妻子就在塔里守着,帮着切换电源。

  

“对我来说,守塔苦点累点都不算啥。但她怀孕住在这,还是有些不便。”孟宴伟说,站领导认为家庭和任务同样重要,已经安排好接替自己的人,并批准带妻子休假。

  

夕阳余晖将尽,袁家山上,一座塔,一对夫妻,一个家。


(来源:新华社西昌 编辑:今日北斗